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Empty 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周三 2月 05, 2014 9:00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論」云何耳識自性?謂依耳了別聲。


「解」怎麼叫做耳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耳根,了別聲的境界。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耳。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耳識的所依,第一是「俱有依」是指耳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論」耳,謂四大種所造耳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耳根是清淨四大種所造的,是耳識所依止的淨色根,「無見有對」耳根有聞的作用,而沒有見的作用,所以是無見。耳根並非心法,所以沒有所緣有對,耳根有障礙有對、境界有對。「等無間依」的意識及「種子依」的阿賴耶識,和前面眼識所說的一樣。


 


「論」彼所緣者:謂聲,無見有對。


「解」耳識所緣的,是指聲的境界。「無見」眼不能在聲音上活動,「有對」聲音有大小聲的障礙。


 


「論」此復多種。如螺貝聲、大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俳戲叫聲、女聲、男聲、風林等聲、明了聲、不明了聲、有義聲、無義聲、下中上聲、江河等聲、鬥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論義決擇聲。如是等類,有眾多聲。


「解」所緣的聲境,又分為很多種類:如螺貝聲、大鼓聲、小鼓聲、舞聲、歌聲、諸音樂聲(各種音樂聲)、俳戲叫聲(演戲的叫聲)、女人聲、男人聲、風林等之聲、明了聲(它所詮的義,能夠明了的表達一個道理)、不明了聲(不能明了的把意義表示出來)、有義聲(正直的言語聲)、無義聲(不正直的言語聲)、下聲(三惡道眾生所發出來的聲音)、中聲(人所發出來的聲音)、上聲(天人所發出來的聲音)、江河等聲、鬥諍諠雜聲、受持演說聲(佛教徒受持經律論,為人講說佛法的聲音)、論義決擇聲(大家討論佛法的時候,深一層的認識法相,決擇的聲音)。這很多種類的聲音,有眾多之聲。


 


「論」此略三種。謂因執受大種聲、因不執受大種聲、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初唯內緣聲,次唯外緣聲,後內外緣聲。


「解」這些聲音,簡略來說可歸納成三種:「因執受大種聲」依阿賴耶識執受大種而發生出來的聲音,地水火風是阿賴耶識執受這樣大種發出來的聲音,叫做因執受大種聲,也就是有情發出來的聲音。「因不執受大種聲」就是阿賴耶識沒有執受它,就是外面無情物,山河大地發出來的聲音。「因執受不執受大種聲」也是執受不執受這樣的地水火風發出來的聲音。


第一個唯獨是內緣聲,我們身體裡面的因緣發出來的聲音。第二個唯獨指外緣聲,身外之物的因緣,發出來的聲音。第三個是內外緣聲,內身和外物和合起來發出的聲音。


 


「論」此復三種。謂可意聲、不可意聲、俱相違聲。


「解」單獨就有情這一方面的分別心來說,又有三種:「可意聲」令人歡喜的聲音,「不可意聲」令人不歡喜的聲音,「俱相違聲」也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的聲音。


 


「論」又復聲者,謂鳴、音、詞、吼、表彰語等差別之名。


「解」這些聲音又可分為:「鳴」鳥發出來的聲音,「音」音樂的聲音,眾多的聲音同時發出叫做音,「詞」假借聲音表達出義,「吼」獸發出來聲音,或人瞋怒大叫大吼,「表彰語」人說話表達他內心裡面的事情叫做語,耳識所緣的聲音,有各別不同的名詞表示聲音的相貌,叫做表彰語,等等不同的名字。


 


「論」是耳所行、耳境界,耳識所行、耳識境界、耳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這眾多聲音,是耳根活動的對象,耳根活動的範圍。耳識活動的對象,耳識活動的範圍,耳識所能緣慮的。聲音是耳根、耳識的所行對象,當然也是意識所行對象,也是意識活動的範圍,意識所能緣慮的。


 


「論」助伴及業,如眼識應知。


「解」耳識的助伴和作業,如前面所說眼識的部份一樣,以此類推,應當知道。


 


「論」云何鼻識自性?謂依鼻,了別香。


「解」怎麼叫做鼻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鼻根,了別香的境界。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鼻。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鼻識的所依,第一「俱有依」是指鼻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論」鼻,謂四大種所造鼻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俱有依的鼻根,是指鼻識所依止的地水火風,它是清淨微妙的淨色根,「無見有對」它是不能見,有質礙的。等無間意和種子,如前面眼識、耳識所說的一樣。


 


 


 


「論」彼所緣者,謂香,無見有對。


 


「解」鼻識的所緣,是指香的境界,「無見有對」用眼識去見香境是不可以的,它也有質礙。


 


 


 


「論」此復多種。謂好香、惡香、平等香,鼻所嗅知根、莖、華、葉、果實之香。如是等類,有眾多香。


 


「解」所緣的香境,又分為很多種。所謂的「好香、惡香」、「平等香」不是好香、也不是惡香、通過鼻識所嗅、所覺知的,根、莖、華、葉、果實之香。有很多類別,眾多的香。


 


 


 


「論」又香者,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所嗅等差別之名。


 


「解」又所說的香,「謂鼻所聞、鼻所取」鼻根有所取的功能、「鼻所嗅等差別之名」鼻根能嗅這個是好香、是壞香,等等不同的名字。


 


 


 


「論」是鼻所行、鼻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上面所說的香境,是鼻根所行、鼻根境界,鼻識所行、鼻識境界、鼻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作業,和前面眼識所說的一樣。


 


 


 


「論」云何舌識自性?謂依舌,了別味。


 


「解」怎麼叫做舌識自性呢?謂依舌根,了別味的境界。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舌。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舌識的所依,第一個「俱有依」是指舌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識。第三「種子依」是指攝藏一切種子的阿賴耶識。


 


 


 


「論」舌,謂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舌根,是指四大種所造,舌識所依的淨色,它是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論」彼所緣者:謂味,無見有對。


 


「解」舌識所緣的是味,它是無見有對。


 


 


 


「論」此復多種。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


 


「解」這又有很多種類:謂苦、酢、辛、甘、鹹、淡、可意、不可意、若捨處所、舌所嘗。「若捨處所」不是可意、也不是不可意,在處所上棄捨了可意不可意的,沒有種種分別叫捨。處所就是境界,也就是味。


 


 


 


論」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如是等差別之名。


 


「解」又味者:謂應嘗、應吞、應噉、應飲、應舐、應吮、應受用。「嘗」嘗一嘗,它是什麼味道。「吞」不用嚼,一下子就嚥下去叫吞。「噉」不能一下子嚥下去,要細細的嚼一嚼。「飲」像飲水。「舐」用舌頭舔一下。「吮」用口含吸。「受用」領受了對身體發生有益的作用。味有這麼多的差別之名。


 


 


 


「論」是舌所行、舌境界,舌識所行、舌識境界、舌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舌所行」舌根所行的範圍,「舌境界」它是舌的境界。「舌識所行」舌識的活動,「舌識境界」舌識的境界,「舌識所緣」也是舌識的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業,如前面應當知道。


 


 


 


「論」云何身識自性?謂依身,了別觸。


 


「解」怎麼叫做身識的自性呢?這是指依身根,了別觸的境界。


 


 


 


「論」彼所依者:俱有依,謂身。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解」身識的所依,第一「俱有依」是指身根。第二「等無間依」是指意。第三「種子依」是指一切種子阿賴耶識。


 


 


 


「論」身,謂四大種所造身識所依淨色,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分別。


 


「解」身,謂四大種所造,是身識所依的淨色,這叫做身根。它是無見有對。意及種子,如前面眼耳鼻舌說的一樣。


 


 


 


「論」彼所緣者:謂觸,無見有對。


 


「解」彼所緣,是指觸,它是無見有對。


 


 


 


「論」此復多種。謂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解」這又有很多種:地、水、火、風、輕性、重性、滑性、澀性、冷、飢、渴、飽、力、劣、緩、急、病、老、死、癢、悶、粘、疲、息、軟、怯、勇,如是等類,有眾多觸。


 


 


 


「論」此復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解」歸納一下有三種,謂好觸、惡觸、捨處所觸、身所觸。


 


 


 


「論」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煖,如是等差別之名。


 


「解」又觸者:謂所摩、所觸、若硬、若軟、若動、若煖,有這麼多的差別之名。


 


 


 


「論」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解」是身所行、身境界,身識所行、身識境界、身識所緣,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論」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解」助伴及業,如前應知。


 


 


 


「論」復次,雖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復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


 


「解」又雖然說這個人的眼根平常的活動沒有壞,眼所緣的色也現在前面,但是能生眼識作意的作意心所,它若不動,眼識也就不能生起。必須眼根不壞,所緣的色現在前面,能生的作意心所也要活動起來,所生的眼識才能夠生起,因緣具足眼識才能生起。


 


 


 


「論」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解」如眼識的生起,乃至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應當知道也是如此。


 


 


 


「論」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


 


「解」又從眼識的生起去觀察,可以認識到有三種心生起。它的次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率爾心」是指突然間接觸到一種境界,而不是事先有安排的。「尋求心」是指率爾心接觸到境界後,不明白怎麼回事,就去尋求、思惟觀察。


 


 


 


「論」決定心後,方有染淨。


 


「解」「決定心」是指經過尋求的認識,明白是這樣子叫決定心。


 


 


 


「論」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而彼不由自分別力,乃至此意不趣餘境,經爾所時,眼意二識或善或染,相續而轉。


 


「解」初是指率爾心,它是眼識接觸境界,是指眼識。二是指尋求心和決定心,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決定了這是可意、不可意之後,染污心和清淨心才生起。


 


染淨心之後才有等流的眼識。前一剎那清淨心,後一剎那也是清淨的相續叫等流心,善是指清淨心,不善是指染污心。「善不善轉」就是清淨心和染污心都是一剎那一剎那相續而轉。


 


而眼識不是由於他自己有這樣的分別心,它不能自主,它是隨第六意識而轉的。假設第六意識不轉移到別的境界上去分別,經過長時間一直在同一境界上,或染或淨等流的話。眼識和意識或者善、清淨的相續而轉,或者染、不清淨、染污的相續而轉,這就是等流心。


 


 


 


「論」如眼識生,乃至身識,應知亦爾。


 


「解」由眼識生起的情況,由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乃至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也跟眼識一樣,也是由率爾乃至到等流,也都是要隨著第六意識轉變,不能自主的。


 


 


 


「論」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所緣,如所為事。助伴,如同侶。業,如自功能。


 


「解」以下用兩個比喻來解釋五個識的所依、所緣、助伴、業。第一個『如行旅喻』,還應該這樣來觀察五識身的依止處,就像到別的地方去的人,他所乘的車。五識的「所依」是五根,就好比他坐的車。五識的「所緣」是色聲香味觸,就像這個人到別的地方去辦事,那件事就是所緣的境界。「助伴」前五識緣境界時,不是孤獨的,它有五十幾個心所有法,幫助它去緣慮所緣境,就像有同行的伴侶。「業」前五識在所緣境上所作的業,就是了別業,能了別的功能,就像這個人到餘方去做事,所發出來的種種功能。


 


 


 


「論」復有差別。應觀五識所依,如居家者家。所緣,如所受用。助伴,如僕使等。業,如作用。


 


「解」第二「如居家喻」,應該觀察五個識的「依止處」,就像居家人的家,根就是識所居住的地方。五識的「所緣」境,就像居家人所享用的物品一樣。五個識都有心所有法為「助伴」,就像居家人有僕人、使女一樣。五個識發出來的「業」,就像主人和僕人、使女,做事情時發出來的作用。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