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如何靜坐-南懷瑾師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如何靜坐-南懷瑾師 Empty 如何靜坐-南懷瑾師 周二 10月 13, 2009 8:46 pm

泊客

泊客
將官
將官

如何靜坐-南懷瑾師

--------------------------------------------------------------------------------------------------------------------------------------------
(文字根據如何靜坐視頻錄入)

  現在世界各地都在流行靜坐,但是大多數人對於靜坐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靜坐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學靜 ,而不是學座,靜是所有生命恢復本有自然規律狀態。人要增強自己生命的功能,並且活的健康長壽,那麼建議您來學習靜坐。

  「靜」和「靜坐」是世界上各學派各宗教的共法,從靜坐得到定靜的境界,不屬於哪一家,所以是共法,另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正的佛法是不共法,和其他各宗各派都不一樣,那是無上智慧成就的大學問。

  不過靜坐不一定就是學佛、修道,也不是一定要信仰任何宗教,靜坐的目的是要使自己的身心達到決對的寧靜。

  靜為什麼重要呢?道家老子說過,「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這是天地間不易的原理。宇宙萬物,不管哪種生物形態,它的生、發、茂、盛,都要歸元到本身根本的蘊藏,就像草木一樣,要有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就是恢復自己本有的靜態生命,這個宇宙究竟是「恆動」還是「恆靜」呢?這是最高深的哲學問題,暫時不在這裡討論。

  中國的道家、儒家和佛家,各家的修養想要求得「入定」,「入定」是要進入某種程度的靜的專有名稱。宋代理學家主張,在靜中養其端倪,認為在靜中才可能培養出真正的能力。西方宗教要禮拜、禱告,並且講究慧思,也要很寧靜的時候才能產生高超的智慧,這些都足以說明靜的重要。

靜坐的種類

  您現在看到的是印度瑜伽術裡的單腳站立,由南懷瑾先生示範,這種姿勢和釋迦牟尼佛涅槃時候的臥姿以及許多各式各樣的坐姿都是靜坐的姿勢,統計起來大約有96種之多。在這麼多姿勢當中,以坐姿勢最容易讓身心進入靜的境界,現在我們要介紹的是毗盧遮那佛的七支坐法。

  毗盧遮那佛是法界體性佛,又稱為「中央佛」,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總歸一體,一切眾生本性都屬於一尊佛,一切佛也都是毗盧遮那佛的化身,七支坐法是指這種靜坐的方式,包含有七個要點,這種靜坐方式採取雙盤足,端容正坐的姿態,好像大家在中國廟宇裡看到的端正莊嚴的菩薩像一樣,這種坐法能讓我們的身心達到靜態的最高功效,乃至超越物質與精神,超越生理與心理,得到最大的寧靜享受。

靜坐前注意事項

  在介紹這種坐法以前,先要說明靜坐之前必須先注意的幾個重點。

  第一,靜坐的地方該如何選擇呢?很多宗派講在靜坐的時候要面對東方,因為按照五行來看,東方屬木,是生氣方,氣都從這裡生發上來;西方屬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是死方;北方是完全冷凍的方位,南方又太熱了,所以有些人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向東方。另外有些宗教的人,為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主張要面向西方。又有些道家的修行人,要坐北朝南,像當皇帝似的南面而王,南面是光明面,也屬於生旺面。還有些人修神通的,又認為需面對北方,北方屬於不空成就佛,面對北方修法才會有效。世界上就有些對方位執著的觀念。也有些國家學了中國禪宗的末流,認為打坐一定要面壁而坐,把被背對著外面,這些都是誤解,執著的觀念,雖然都各有理由,但是都不圓滿、不究竟。

  真正學靜坐,是學「靜」,而不是學「坐」,所以到處都可以靜坐,無往而不靜,無處而不靜,如果被空間、方位限制,而不能靜,坐得再好也沒有用,因為坐的目的是「靜」,靜到最後得「定」,至於得了定以後又如何呢,,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所以我們學靜坐,必須自己得定,找一個最適宜的地點,在家裡、在房間裡面,甚至在床鋪上面,都可以,最好準備一個大的坐墊和一個小的坐墊,坐墊要柔軟而平穩,並不一定要棉花墊,也可以用草做成,比如榻榻米,或者好幾層地毯堆起來,但是不能像沙發一樣柔軟而有彈性,在沙發上打坐,坐起來軀幹是傾斜的,會妨礙生理的氣血運行,還有要有蓋腿的毛巾或毯子等,兩個膝蓋頭和後頸這三點,對靜坐特別重要,一定要準備穿的衣服,遇到氣候或個人感覺氣體變化的時候,就要遮蓋兩個膝蓋頭以及兩個頸肩背部。

  靜坐的地方第一個要注意的是空氣,假使開門窗,不能對著身體正面,更不能對著身體背面,空氣需要對流,但是要在座位前方使空氣左右對流,決不能夠使身體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空氣對流,這是錯的。因為靜坐的時候體溫容易降低,所以不要直接吹風,這樣會生病的。身上也一定要準備披掛的東西,就像人在睡眠中一定要蓋被子一樣,等到將來功夫到了某一步,就算脫光了裸體,在雪地裡靜坐,雪都會融化,那是以後的事,不能混為一談。

  第二,練習靜坐還要保持光線,與其他事項。初學靜坐的人,光線太強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散亂,因為光線會刺激眼部神經,不得安詳,腦神經也不能安靜。太暗的地方不能坐,容易昏沉而陷入睡眠狀態,而且有些膽子小的還會引起恐懼感,所以光線要恰到好處。什麼叫恰到好處呢?因性別、體能和年齡而有不同,要自己內醒而注意體悟的。像您現在看到的這個畫面,光線就很適合初學靜坐的人練習。

七支坐法的要點

  現在我們來看看七支坐法的標準姿勢,為了讓大家看得清楚,所以南師懷瑾先生在示範動作的時候,並沒有加蓋衣服或毛巾。當您學靜坐的時候,這樣容易受風寒,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七支坐法的第一個要點是盤腳,從梵文翻譯過來叫做「跏趺」,趺是腳背、後跟,把你的背後跟疊起來,叫跏趺,中國話叫「盤腳」。盤腳分三種姿勢,雙盤是正跏趺,正坐,有人會問,右腳在外面還是左腳在外面呢?這就要先量自己的腿,一般人的兩條腿都不一樣長短,或者差一分,或者差半寸、一寸,在雙跏趺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長的那隻腳在外面就舒服。有的人不懂,這條腿長,卻拚命搬另外一隻腿,那是不對的。另外身體柔軟功夫到家的人,兩隻腳掌都可以向上反過來,就向畫的佛像一樣。西洋人學雙跏趺很容易,因為他們的腿長,就算腳掌沒有翻過來,也容易做到雙跏趺。

  另外學跏趺坐一定要加坐墊,雙跏趺更要加高一點,尤其是腿部練習得不夠熟悉的人。為什麼要墊坐墊呢?尾椎骨也就是最後一塊坐骨下面,兩邊是凹進去的,空的,如果不加坐墊,平著坐著,身體整個力量就會支撐到後面去了,否則就會前傾後仰,或者左倒右斜,這樣的姿勢身體不平衡,為了身體平衡,尾閭中正,督脈氣通,不管雙盤怎麼純熟,最好還是加一點坐墊,貼近身體正規地擺著,就會下意識去支持身體,姿勢也比較自然,就中了。

  另外單跏趺右腳在下,左腳在上,叫做「如意坐」;左腳在下,右腳在上,叫做「金剛坐」,名稱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呢?這兩條腿一交換,氣脈就變了,左邊屬陽,右邊屬陰,右邊在下,左邊在上,負陰而抱陽;左邊在下右邊在上,負陽而抱陰,作用自然有所不同,這是根據易經的解釋。實際上左右兩邊的神經是交叉的,金剛坐和如意坐身體的氣脈會有不同的作用,單盤最好的標準是足底心抵到膝彎,你做不到,下面一隻腳的後跟蓋不要踮起來。如果如意坐的話,右面膝蓋頭放這裡,左面的膝蓋頭剛好踮在後跟上面,身體就不正了,後跟剛好壓住腿彎,也就是下面一隻的腿彎,上面一隻也正好在腿彎,身體就比較正。

  萬一初學靜坐的人,雙盤盤不起來,不妨將腿拉開,左右的幅度放寬,腿就盤起來了。如果再不行,就夾馬而坐,不過後跟千萬不要貼到大腿裡頭,否則身體姿勢不正,後跟足心抵到大腿內緣,這樣就平正了。

  單盤盤不起來,或者盤腿盤得酥麻,而還想靜坐的人,也可以採取其他姿勢,像獅子坐、六灶坐、仙人坐、菩薩坐和跨鶴坐等等輔助姿勢,跨鶴坐又分跪坐和交腿而坐兩種姿勢,完全看自己的需要和舒適而定。

  靜坐的時候盤兩條腿有什麼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人和動物不同,人的頂天立地就靠這兩條腿支柱,所以這兩條腿是氣脈、氣血和神經總匯聚的地方,尤其是臀部,關係很大,拿血脈來講,是血庫的支柱。「精從足底生」,人的生命力由生到死,從兩條腿就可以看出來。胎兒在母體裡,腿是交叉盤著的,胎兒就是靠兩條腿盤曲,才成長得快,因而生下來,還在玩兩條腿,躺在床上淨蹬腳,越長大了腿就慢慢少動了。我們看小孩子,手還不大拿得動東西,可是一天到晚跑,到了十幾歲,到處玩、運動,青年人也喜歡東跑西跑。中年人就不不行了,坐的時候,腿要翹起來才舒服。再老一點,翹起來還不夠,一定要蹺起來才舒服,這時候兩條腿差不多已經死亡了,可見人的一生,兩條腿是重要,如此也可看到盤腿護腿下行神經的重要。

七支坐法第二個要點在背脊。

  人老了背就馱了,一般人兩肩都是不平的,背脊骨也很容易彎,背脊骨一個一個骨節必須使它兜緊,但並不需要挺腰,而且我們的背脊骨有個弧形的線條,並不是直豎的,在腰部這裡彎進去,到了臀部翹起來,背上也有點弧度,所以真要端正得像古人講的「背脊豎立如銅錢」,尤其現在有一幫學密宗,或者日本學禪的,坐起來要勉強挺胸,把背也勉強挺直,這就犯了最大的錯誤,不但身體保養不好,還會出毛病。要順其自然,等功夫到了,自然會挺直,自然就調理正直才好。

  此外有些人從小習慣養成背脊骨比一般人都彎,身體是彎曲的,勉強完全正坐,不但對健康沒有好處,還會出毛病,最好順其自然,稍加注意,比較端正就可以了。如果長期的自己慢慢體會糾正,靜坐坐好,體型會慢慢校正過來。大家要注意,如果一個人對自己體型是否正直都沒有絲毫感覺,注意力等於死了一半。

  總之,初學靜坐要記住一個原則,背脊骨保持生理自然姿勢的直,不一定要像筷子、筆桿那樣的直,背脊並不是筷子、筆桿,所以體型不好的人,在初學靜坐的時候,要先學自然坐正,不要硬挺直而挺壞了,那將來姿勢坐對了,氣機發動了時候,自然會突然挺起來,比塑起來的菩薩還要正,這是自然的,而不是有意的。

  背脊骨豎立這個姿勢,尤其同坐墊的姿勢關係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背脊骨端正,但是不要硬把它挺直,要合乎自然法則,尤其是腰鼓這裡,我們身體的骨架子,從後面胸腔的肋骨,一直下來到骨盤這裡,只有一個背脊骨,這個支柱是空的,假如故意挺胸,這個支柱可沒有力量,而且這兩邊的內臟包括腸子、腎臟等,故意挺直反而傷了腰,等到腰的氣滿了,背脊骨自然會挺得很好,所以要求身體坐直,只要從尾椎骨上來到一半,也就是夾肌這裡,這些骨節一個一個地都對得很正,這就算直,不要故意挺直。有些人學佛打坐,胸腔張開,兩個肩膀拉開,把背脊骨和腰拉得直直的,這是氣功運動,和靜坐沒有關係,而且背脊骨往往因此受傷,尤其是腰椎骨這裡,一定受傷,所以背脊骨坐直,是要先把骨架子坐好,等於練拳打樁一樣,所講的部位到頸椎骨為止,也就是到後頸這裡,比較鼓出來的骨頭為止,和督脈的觀念是聯繫的,道家的術語,背上的氣脈叫做督脈,督脈是沿著背脊骨裡面的氣脈,氣脈和骨節是兩回事,在佛法裡,骨頭屬於地大,氣脈即不是地大,也不是火大、水大、風大,在唯識學叫做淨色根,那是脈的作用。

第三個要點是肩膀。

  一般人打坐,肩膀往往都不對,有些圖畫所畫的佛像,肩膀部位也不對,尤其東方人喜歡把兩個肩膀向前方撾下來,這樣一撾,肺部兩邊的肋骨就閉攏了,這是很嚴重的錯誤,有些中國畫最喜歡這樣畫,看起來叫做老僧入定,其實在生理上是違反自然的,因為這樣一來,沿背脊骨的五臟六腑統統被壓迫,這就不對了,所以肩膀一定要拉得平,兩邊肩膀同背脊骨要平整得要像個十字架一樣,就像這樣,輕輕拉平了兩隻手能放攏來結成一個圓圈,換句話說,肩膀不能向前面撾,也不能向後面拉,只要平整,然後把它鬆開,這些都要自己注意調整。

第四個要點是手結定印。

  七支坐法的定印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肚臍下面,丹田這裡,也就是恥骨這裡,有些學密宗的人,還特別端高,那是練武功架勢,對靜坐有妨礙的,要把手收好,剛好放在胯骨中間,甚至在丹田下一點,兩個大拇指相對,輕輕抵到就行了,如果手指拄得很用力,那就變成練氣功了,違反靜坐原則。有人右手在下面,左手在上面,叫做彌陀印,這個是差別名稱,同兩腳的原理一樣,左陽右陰,屬於氣脈問題,手印的姿勢很多,不止這兩個手印,暫時不加以討論。

  但是法身佛的成就,毗盧遮那佛的手印就是這個大三昧印。結手印要注意,有些人上身很短,兩隻手長,叫他接這個手印很苦,不知道把手放在哪裡才好。有些人左右手長短不一樣,手印也就有偏差了,像這種情形就要注意了,可以找東西或毛巾墊在手下,至於手長的人,宜結金剛拳印,放在膝蓋頭上,或者用道家所謂的五心朝天方式,也就是手心、腳心、頭頂心向上,仰著也可以,但是效果就不如大三昧印了,但是各有各的作用,比如夏天天氣熱,不妨把拳放開,這樣結的印叫做「說法印」,冬天的時候就可以把手合龍,氣也比較容易歸元,有的時候靜坐會碰到一些境界,心中感到畏懼就可以結金剛印了。

  手印有很多種,比如道家有一種手印叫做掐子午,五指相錯,掐在子午的位置,一貫道也用這種手印,同時這也是佛家的手印,北方不空如來的另一種手印,道理是陰陽交齊。介紹到這裡,也許有的人會問,為什麼跏趺坐法一定要兩腿夾足交盤,手結定印呢?因為人體以背脊骨為中心,背脊骨上來有中樞神經,督脈系統,全身的血管神經,是左右交叉,我們的生命能量天天都放射出去,向外走。現在科學儀器已經可以照出人體的光,這個光能也是左右一叉向外輻射出去,所以打坐的姿勢是兩邊合攏起來,像一朵花一樣,自己本身的電能、光能循環交流,所以坐著和站著的光絕對兩樣,七支坐法的姿勢一擺,所有的電能、光能自己收回,而自己本身左陽右陰,陰陽交媾,自己交,所以我們對七支坐法的姿勢一定要研究好。

身體部分的姿勢瞭解了,再來看看第五個要點,頭要正。

  頭太低,變成這樣,就不對了,頭太仰變成這樣也不對了,所以頭一定要擺正。現在教大家一種調整姿勢的方法,就是坐下去把身體趴著,完全趴平,這樣背脊骨就拉平了,然後以背脊骨為中心,慢慢地起來,背脊骨就擺正了。姿勢坐好了松下去,然後把腦袋勾下去,對準頜骨,勾得很緊,然後沿著頸骨立正起來,這樣頭就擺正了。儘管調正了,到了坐得不舒服的時候,又會慢慢歪過來,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人體多半都不是完全正的,所以身體要坐得標準,就看頭。頭擺的正對頸部,尤其頸部這兩根靜脈管最重要,心臟把血液送到腦部,就是通過這兩根動脈管,血壓高或者思想多,生氣的時候,這兩根動脈管會暴出來,所以打坐一定要把頸部擺好,輕輕壓住兩根動脈管,怎麼樣才叫壓住呢?用剛才我介紹的方法,把頭擺正,它自然就壓住了,這樣血液輸送到腦部的力量,就緩慢下來,心臟負擔也減輕了,打坐姿勢對了,輕鬆了,自然就慈悲喜捨,面帶喜氣,那是自然的,不是裝的。

第六個要點是舌抵上顎。

  現代醫學主張有胃病的人,多嚥口水,道家則吃自己的口水叫做「玉液還丹」,更高明的是打坐坐好了,頭頂會感到清涼,咽喉就有甜的口水,甘露水出來,細細嚥下去走咽喉到胃,通丹田,這叫做「津液還丹」,不但可以治胃病,還可以調和荷爾蒙。按照中國古代醫學的劃分,人體背上是督脈,督脈上來由舌頭抵到上顎,也就是嘴巴張開,上顎有個穴道,從這裡通到前腦,叫上顎闋穴道,如果打坐坐到入定的時候,氣住脈停,舌頭就會立起來,接住兩個鼻孔裡面的上咽喉,這時候,呼吸就不靠鼻子,而靠腦呼吸,緩慢出入,這樣身體是個完整的生命,比嬰兒還要完整。人老了舌頭會向外伸,白癡也是這樣,這是自律神經失調。修道人口水都是向內吸的,因為口水是很好的液體,也是荷爾蒙,如果打坐坐得好,自己會聞到身體裡的液體都是香的,這是功夫做得好,真正究竟了,身體整個都轉變過來。所以大家試試看,舌頭用力縮回,身體會感到特別充實。將來靜坐坐好了,舌頭自己向上頂,這裡的氣脈就圓滿了,這是正入定的大圓滿。所以我們看氣脈通的人下顎必定圓滿,舌頂上顎就有這個作用,接到腦下體荷爾蒙的下降,再接到甲狀腺的荷爾蒙。

第七個要點是眼神半開半閉。

  按照古代規定,眼睛要像初生嬰兒的眼睛,只有一條縫,在道家叫做「含光渦漠」,含光包括外光及內光,乃至自己的神光,不外露,打坐到某一個境界,自然就充滿了,眼睛閉也閉不住,就會含光渦漠,可是也不是張開。你看畫的菩薩像,就是含光渦漠,可以看到一點眼珠子,這是正像。不過現代人的眼睛用得多,初學靜坐最好還是閉上眼睛,可是眼珠子還是要正,不要掉下來,你試試看,把眼睛閉上,眼珠向下掛,就變成昏沉境界了。眼睛張開,就容易變成散亂境界,所以最好是眼睛閉著,眼珠子還是正的,靜靜地定住。關於眼珠的道理很多,不要左右分開,也不要鬥雞眼,更不要凝視,要很靜。

  以上是七支坐法的要點,最重要的是腳、背、肩,手、頭、舌、眼這幾個重點部位的姿勢都坐好了,臉上肌肉放鬆,怎麼放鬆呢?要面帶微笑,但是不是笑,而是由嘴角開始,讓臉上的肌肉鬆開,尤其中國人始終臉上肌肉不松,容易繃緊面孔,這種神經和細胞都很緊張,臉部神經鬆開,前後腦神經跟著鬆開,才寧靜得下來,希望大家都能養成習慣,使每一位學習靜坐的人,都有一張慈悲喜樂的面孔。

  在靜坐下坐以後,讓我們掌心相對,兩隻手掌互相揉搓,使掌心發熱,在臉上由下往上,按摩幾下,從太陽穴繞過耳後,重複的做。同時由中指沿著眼窩按摩,接著揉搓鼻翼,按摩到舒服為止。

  接著是放鬆雙腿,適當地按摩、敲擊大腿和小腿,接著兩腳伸直,腳尖內拗,兩腳轉圓圈,兩腳腳跟靠打,疏鬆兩腳關節之後,人稍微向外靠,並以手肘的另一支撐,雙腳彎曲,兩腳腳跟輪流拉直,往外蹬出,這些動作可以幫助血液循環,使我們打坐之後不至於受到風寒。

  以上的動作由南師懷瑾先生示範。

九節佛風

  接著要為大家說明幾種有關靜坐的輔助動作,首先說明的是九節佛風。

  密宗生命修法有修氣、修脈、修明點三個層次,即修命之後再修靈能,待靈能發起,則生命的修持才算初步的達到圓滿,九節佛風為修氣的方法之一,以往只在宮廷中傳習,民間很難學到,修習如果能誠心專注地練習,可以治癒多種疑難雜症,要修成正果,另外參考密宗的六成就法。

  修法:

  兩腿盤坐,不用坐墊,雙手結金剛亥母手印,大指壓中指與無名指於掌內,僅食指與小指外伸,手心向上,移近胯骨,手肘豎直,肩膀高聳,收下顎,縮小腹,此為預備式。

  接著,右手向右側方打出,手印不變,手心向上倒轉一大圈、一小圈,以食指壓右鼻孔,頭亦向右轉十五度,右手抬平,左肩和左手不動,左手撐直如故,左鼻孔開始吸氣,又細又長又慢,繞腦一圈,下循右脈至左睪丸,再上循左脈至腦部繞一圈,然後從鼻孔將氣呼出,呼氣時要快、短、粗,連續做三次,收回右手置於右跨腿際,頭亦轉正。

  左手向左側方用力打出,手印不變,手心向上倒轉一大圈、一小圈,以食指壓左鼻孔,頭亦向左轉十五度,左手抬平,右肩不動,右手撐持如故,鼻孔開始吸氣,又細又長又慢,繞腦一圈,循左脈至右睪丸,再上循右脈至腦部繞圈,然後從鼻孔將氣呼出,呼氣時要快、短、粗,連續做三次,收回左手至於左跨腿際,頭轉正,以兩鼻孔同時自然吸氣,又細又長又慢,至腦際左右同繞三圈,循中脈下睪丸,交叉而上至腦際,右繞三圈,然後從鼻孔將氣呼出,呼氣時要快、短、粗,連續做三次。

  修法要領:

  沙發床不宜落實,不宜在上安坐修法;

  坐姿以雙盤最好,單盤散座亦可;

  兩臂挺伸時軸就以內觀,通常年過七十,手肘不易伸直,以筋縮故,表衰老,肘靠股向後拉,則開而聳,身中肋骨也根根擰開;

  小腹要收,能摸到背脊骨為佳,小腹一縮,身體自然正直;

  頭要正,不能仰,下顎收,拉住兩條動脈管,思想較易寧靜,

  右手按鼻孔時,先將結金剛亥母手印之右背提與胸齊,然後再向右側用力打出,伸直,倒轉大小圈各一,時以右手指回按右鼻孔,左手按左鼻孔以同此。

  男性修法以呼氣為主,女性修法以吸氣為主,九節佛風通常修煉到某個程度,可練毛孔呼吸,這需要相當的定力,練毛孔呼吸時,一念間觀想十萬八千毛孔,每孔都有一金剛皆能放光,亦能將外界之光吸入,此時也有食,不食尤佳,渾身柔若無骨,心情非常愉快,能達修氣成就,夜睡無夢,精神永遠年輕,有針掉在地上也能知覺,身輕如燕,大手印在此。

  做九節佛風對於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病症有很大的幫助,無病者使氣色精神健旺。

  在做九節佛風時,體溫微熱,此是初步效果,其大效有五:一,四肢並位,二,有時會升起神通,三,延年益壽,四,身能飛起,道家名曰「沖舉」,五,一指可治病。

  緩慢的九節佛風為心息相依,可廢除鼻子,因意念與自然的氣已合二為一,九節佛風亦可名為「引氣」,如能進而引光,即道家所謂煉神,可還虛合道。

  有關中脈及氣機運行相關事項,常見下面三脈四輪圖,所謂中脈本有名無實,在身體正中,在三禪以上氣住脈停時方知,此戲法遊戲,須經八脈打通後,一片藍天境界,為中脈打通現象,現見光明,即莊子所謂「虛室生白」,此時人如在空氣中游泳,在棉花上站立,飄飄欲仙矣。中脈和左右旁脈名為三脈,三脈自頂輪迄海底,鼻翼為其通道,左鼻孔通右睪丸,右鼻孔通左睪丸,常人雙鼻通者少,右通左右不通易感冒,辦事不順,左通右不通次之,人將死時左鼻孔先不通,若左右鼻完全打通,則呼吸時氣經由兩眼角而不覺鼻孔在呼吸矣。

  附註:

  三脈為中脈及左右旁脈,均為氣脈,其形如水流,如電氣,中藍色,左紅色,右白色。

  四輪指頂輪、喉輪、心輪與臍輪,加海底輪,眉間輪與梵穴輪,統稱七輪。

  左行氣,右行氣,不通,半邊風癱麻痺,

寶瓶氣

  寶瓶氣是密宗修法之一,配合瑜伽亦可成為茶瑚式或瓶氣,修氣到達呼吸停止,仍有微細出入,密宗稱為寶瓶氣,身中氣充滿之,大肚一定消,坐姿自然正直,不端正處自然會改正,此寶瓶道家名為風雨,或煉丹爐,

  修法:

  一、兩腿金剛坐,兩手結金剛亥母手印,手心向下於跨部挺身雙臂,肩胛自然高立,成山字形,收下顎,縮小腹;

  二、以鼻孔自然吸氣,不用手指按鼻孔,以細、慢、長的原則吸氣令滿,然後閉氣,待無法忍耐時始將氣呼出;

  三、視閉氣時間長短而分三瓶成就:1 下瓶成就,閉氣時間長達36次,以右手拍右腿,左腿、前額、及彈指一下為一次;2 ,中瓶成就,閉氣時間長達72次;3,上瓶成就,閉氣時間長達108次。

  要領:

  左鼻通可做寶瓶氣,若右鼻通而左鼻不通,則不可做寶瓶氣。

  修寶瓶氣為的是強制打通脈輪,道家叫做閉氣功夫,很多宗派都極重視此項功夫,屏氣成就時水不能溺,火不能燒,感冒時做寶瓶氣,其YINGRUXIANG.人將死時,三脈會告訴你何時死亡,若能七晝夜不食,封氣脈可逃小死,其作遠在太極拳之上。寶瓶氣自身本具,以指按氣不外溢為上,午前指子時至巳時,用左鼻孔呼吸。午後指午時至亥時,用右鼻孔呼吸,對寶瓶氣有助益。

  打通三脈後修寶瓶氣,其傚尤其,與精神意志合二為一,宇宙五色光自然進入脈輪,密宗之三脈四輪與道家之奇經八脈相當,至初、二禪境界,左右兩脈發動,方能學受。寶瓶氣加觀想,五色光充滿毛孔,自感熱能向外伸展,雲光如循。

鳥飛式

  最後給您介紹的是鳥飛動作。先把兩腳向外張開與肩同寬,十個腳趾用力抓地,就像鷹爪一樣,膝蓋部分伸直,臀部兩邊略微相靠夾緊,但不是提起肛門,兩隻雙臂向兩邊自然地慢慢舉起來,就像鳥翼飛行的動作一樣,斜往上拉,兩邊肋骨往上鬆開,兩臂向上升起的時候,兩腳腳跟同時離地,重心放在腳尖,嘴巴盡量張大,作開口笑的樣子,緊接著把嘴閉攏,吞水,同時雙臂緩緩自然放下來,腳跟也慢慢著地,恢復原狀,不需要特別注意呼吸,呼吸的道理自在其內。鳥飛動作平時每天作36次,對於失眠、夢遺、腎臟和肺部等各類疾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2如何靜坐-南懷瑾師 Empty 如何靜坐VCD(南懷瑾師)-1 周二 10月 13, 2009 8:57 pm

泊客

泊客
將官
將官

如何靜坐VCD(南懷瑾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