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性命雙修.成就佛心

修性即修心性,修命是續長生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詳解】-2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詳解】-2 Empty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詳解】-2 周二 9月 16, 2014 7:48 am

陳志玄


版主
版主

 

黃帝道:有沒有壽和夭的分別呢?

岐伯說:地勢高的地方,陰氣所治,故其人壽;地勢低下的地方,陽氣多泄,其人多夭。

而地勢高下相差有程度上的不同,相差小的其壽夭差別也小,相差大的其壽夭差別也大,所以治病必須懂得天道和地理,陰陽的相勝,氣候的先後,人的壽夭,生化的時間,然後可以知道人體內外形氣的病變了。

 

【原文】

帝曰:善。其歲有不病,而藏氣不應不用者,何也。

歧伯曰:天氣制之,氣有所從也。

 

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火見燔(ㄈㄢˊ) 焫(ㄖㄨㄛˋ),革金且耗,大暑以行,欬嚏鼽衄鼻窒,曰瘍,寒熱胕腫。風行於地,塵沙飛揚,心痛胃脘痛,厥逆鬲不通,其主暴速。

 

【詳解】

黃帝道:很對!一歲之中,有應當病而不病,臟氣應當相應而不相應,應當發生作用的而不發生作用,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受這天氣的制約人,人身臟氣順從於天氣的關係。

 

黃帝道:請你詳細告訴我。

岐伯說:

少陽相火司天的年份,火氣下臨於地,人身肺臟之氣上從天氣,燥金之氣起而用事,地上的草木受災,火熱如燒灼,金氣為之變革,且被消耗,火氣太過故暑熱流行,人們發生的病變如咳嗽、噴嚏、鼻涕、衄血、鼻塞不利,口瘡、寒熱、浮腫。

 

少陽司天則厥陰再泉,故風氣流行於地,沙塵飛揚,發生的病變為心痛,胃脘痛,厥逆,胸鬲不通,其變化急暴快速。

 

【原文】

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迺眚,淒滄數至,木伐草萎,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暴熱至,土迺暑,陽氣鬱發,小便變,寒熱如瘧,甚則心痛,火行子槁,流水不冰,蟄蟲迺見。

 

【詳解】

陽明司天的年份,燥氣下臨於地,人生肝臟之氣上從天氣,風木之氣起而用事,故脾土必受災害,凄滄清冷之氣常見,草木被克伐而枯萎,所以發病為脅痛,目赤,眩暈,搖動,戰栗,筋萎不能久立;

 

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故暴熱至,地氣變為暑熱蒸騰,在人則陽氣郁於內而發病,小便不正常,寒熱往來如瘧,甚至發生心痛。火氣流行於冬令草木枯槁之時,氣候不寒而流水不得結冰,蟄蟲反外見而不藏。

 

【原文】

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而火且明,丹起金迺眚,寒清時舉,勝則水冰,火氣高明,心熱煩嗌乾,善渴鼽嚏,喜悲數欠,熱氣妄行,寒迺復,霜不時降,善忘甚則心痛。土迺潤,水豐衍,寒客至,沈陰化濕,氣變物,水飲內稸(ㄒㄩˋ) 中滿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後癰。

 

【詳解】

太陽司天的年份,寒水之氣下臨於地,人身心臟之氣從天氣,火氣照耀顯明,火熱之氣起而用事,則肺金必然受傷,寒冷之氣非時而出現,寒氣太過則水結成冰,因火氣被迫而應從天氣,故發病為心熱煩悶,咽喉乾,常口渴,鼻涕,噴嚏,易於悲哀,時常呵欠,熱氣妄行於上,故寒氣來報復於下,則寒霜不時下降,寒複則神氣傷,發病為善忘,甚至心痛;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土能制水,故土氣滋潤,水流豐盛,太陽司天則寒水之客氣加臨於三之氣,太陰在泉則濕土之氣下加臨於終之氣,水濕相合而從陰化,萬物因寒濕而發生變化,應在人身的病則為水飲內蓄,腹中脹滿,不能飲食,皮膚麻痹,肌肉不仁筋脈不利,甚至浮腫,背部生癰。

 

【原文】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而土且隆,黃起水迺眚,土用革,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火縱其暴,地迺暑,大熱消爍,赤沃下,蟄蟲數見,流水不冰,其發機速。

 

【詳解】

厥陰司天的年份,風木之氣下臨於地,人身脾臟之氣上從天氣,土氣興起而隆盛,濕土之氣起而用事,於是水氣必受損,土從木化而受其克制,其功用亦為為之變易,人們發病的身體重,肌肉枯萎,飲食減少,口敗無味,風氣行於宇宙之間,雲氣與萬物為之動搖,在人體之病變為目眩,耳鳴。

 

厥陰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風火相扇,故火氣橫行,地氣變為暑熱,在人體則見大熱而消爍津液,血水下流,因氣候溫熱,故蟄蟲不藏而常見,流水不能成冰,其所發的病機急速。

 

【原文】

少陰司天,熱氣下臨,肺氣上從,白起金用,草木眚,喘嘔寒熱嚏鼽衄鼻窒,大暑流行,甚則瘡瘍燔灼,金爍石流。地迺燥清,淒滄數至,痛善太息,肅殺行,草木變。



 

【詳解】

少陰君火司天的年份,火熱之氣下臨於地,人身肺臟之氣上從天氣,燥金之氣起而用事,則草木必然受損,人們發病為氣喘,嘔吐,寒熱,噴嚏,鼻涕,衄血,鼻塞不通,暑熱流行,甚至病發瘡瘍,高熱,暑熱如火焰,有熔化金石之狀;少陰司天則陽明燥氣在泉,故地氣乾燥而清淨,寒凉之氣常至,在病變為脅痛,好嘆息,肅殺之氣行令,草木發生變化。

 

太陰司天的年份,濕氣下臨於地,人身肺臟之氣上從天氣,寒水之氣起而用事,火氣必然受損,人體發病為胸中不爽,陰痿,陽氣大衰,不能振奮而失去作用,當土旺之時則感腰臀部疼痛,轉動不便,或厥逆;

 

【原文】

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黑起水變,埃冒雲雨,胸中不利,陰痿氣大衰而不起不用。當其時反腰脽痛,動轉不便也。厥逆,地迺藏陰,大寒且至,蟄蟲早附,心下否痛,地裂冰堅,少腹痛時害於食,乘金則止水增,味迺鹹,行水減也。

 

【詳解】

太陰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故地氣因凝閉藏,大寒便至,蟄蟲很早就伏藏,人們發病則心下痞塞而痛,若寒氣太過則土地凍裂,冰凍堅硬,病發為少腹痛,常常妨害飲食,水氣上乘肺金,則寒水外化,故少腹痛止,若水氣增多,則口味覺鹹,必使水氣通行外泄,方可減退。

 

【原文】

帝曰:歲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氣使然。

歧伯曰: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故厥陰司天,毛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毛蟲育,倮蟲耗,羽蟲不育。少陰司天,羽蟲靜,介蟲育,毛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不育。

 

太陰司天,倮蟲靜,鱗蟲育,羽蟲不成;在泉,倮蟲育,鱗蟲不成。

 

少陽司天,羽蟲靜,毛蟲育,倮蟲不成;在泉,羽蟲育,介蟲耗,毛蟲不育。

 

陽明司天,介蟲靜,羽蟲育,介蟲不成;在泉,介蟲育,毛蟲耗,羽蟲不成。

 

太陽司天,鱗蟲靜,倮蟲育;在泉,鱗蟲耗,倮蟲不育。

 

諸乘所不成之運,則甚也。故氣主有所制,歲立有所生,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五類衰盛,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氣之常也,所謂中根也。根於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別,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五宜也。

 

帝曰:何謂也。

歧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

 

【詳解】

黃帝道:在同一年中,有的動物能胎孕繁殖,有的卻不能生育,這是什麼氣使它這樣的?

岐伯說:六氣和五類動物之間,有相勝而制約的關係。若六氣與動物的五行相同,則生育力就強盛,如果不同,生育力就衰退。這是自然規律,萬物生化的常規。所以逢

厥陰風木司天,毛蟲不生育,亦不耗損,友陰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羽蟲同地之氣,故得以生育,火能克金,故介蟲不能生成;若厥陰在泉,毛蟲同其氣,則多生育,困木克土,故倮蟲遭受損耗,羽蟲靜而不育。

 

少陰君火司天,羽蟲同其氣,故羽蟲不生育,亦不耗損,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介蟲同地之氣,故得以生育,金克木,故毛蟲不能生成;少陰在泉,羽蟲同其氣,則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蟲遭受損耗且不得生育。

 

太陰濕土司天,倮蟲同其氣,故倮蟲不生育,亦不耗損,太陰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鱗蟲同地之氣,故鱗蟲多生育,水克火,故羽蟲不能生成;太陰在泉,倮蟲同其氣,則多生育,土克水,故鱗蟲不能生成。

 

少陽相火司天,羽蟲同其氣,故羽蟲不能生育,亦不耗損,少陽司天則厥陰風木在泉,毛木同地之氣,故多生育,木克土,故鱗蟲不能生成;少陽在泉,羽蟲同其氣,則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蟲遭受損耗,而毛蟲靜而不育。

 

陽明燥金司天,介蟲同天之氣,故介蟲靜而不生育,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羽蟲同地之氣,則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蟲不得生成;陽明在泉,介蟲同其氣,則多生育,金克木,故毛蟲損耗,而羽蟲不能生成。

 

太陽寒水司天,鱗蟲同天之化,故鱗蟲靜而不育,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倮蟲同地之氣,故多生育;太陽在泉;鱗蟲同其氣,則多生育,水克火,故羽蟲損耗,倮蟲靜而不育。

 

凡五運被六氣所乘的時候,被克之年所應的蟲類,則更不能孕育。所以六氣所主的司天在泉,各有制約的作用,自甲相合,而歲運在中,秉五行而立,萬物都有所生化,在泉之氣制約我所勝者,司天之氣制約歲氣之勝我者,司天之氣制色,在泉之氣制形,五類動物的繁盛和衰微,各自隨著天地六氣的不同而相應。因此有胎孕和不育的分別,生化的情況也不能完全一致,這是運氣的一種常度,因此稱之為中根。再中根之外的六氣,同樣根據五行而施化,所以萬物的生化有五氣、五味、五色、五類的分別,隨五運六氣而各得其宜。

 

【原文】

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資,生化有薄,成熟有多少,終始不同,其故何也。

歧伯曰:地氣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長也。

 

帝曰:願聞其道。

歧伯曰:寒熱燥濕,不同其化也。

故少陽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穀蒼丹。

陽明在泉,濕毒不生,其味酸,其氣濕,其治辛苦甘,其穀丹素。

太陽在泉,熱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鹹,其穀黅(ㄐㄧㄣ) 秬(ㄐㄩˋ)

厥陰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穀蒼赤,其氣專,其味正。

少陰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穀白丹。

太陰在泉,燥毒不生,其味鹹,其氣熱,其治甘鹹,其穀黅(ㄐㄧㄣ) 秬(ㄐㄩˋ) 。淳則鹹守,氣專則辛化而俱治。

 

【詳解】

黃帝道: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根於中的叫做神機,它是生化作用的主宰,所以神去則生化的機能也停止;根於外的叫做氣立,假如沒有六氣在外,則生化也隨之而斷絕。故運各有制約,各有相勝,各有生,各有成。因此說:如果不知道當年的歲運和六氣的加臨,以及六氣和歲運的異同,就不足以談生化。就是這個意思。

 

黃帝道:萬物開始受氣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敷布而蕃殖,氣中的時候形象便發生變化,萬物雖不同,但這種情況是一致的。然而如五穀的資生,生化有厚有薄,成熟有少有多,開始和結果也有不同,這是什麼緣故呢?

岐伯說:這是由於受在泉之氣所控制,故其生化非天氣則不生,非地氣則不長。

 

黃帝又道:請告訴我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寒、熱、燥、濕等氣,其氣化作用各有不同。故

 

少陽相火在泉,則寒毒之物不生,火能克金,味辛的東西被克而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苦和酸,在穀類是屬青和火紅色的一類。

 

陽明燥金在泉,則濕毒之物不生,味酸及屬生的東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辛、苦、甘,在穀類是屬於火紅和素色的一類。

 

太陽寒水在泉,則熱毒之物不生,凡苦味的東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淡和鹹,在穀類屬土黃和黑色一類。

 

厥陰風木在泉,則消毒之物不生,凡甘味的東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酸、苦,在穀類是屬於青和紅色之類;

 

厥陰在泉,則少陽司天,上陽下陰,木火相合,故其氣化專一,其味純正。

 

少陰君火在泉,則寒毒之物不生,味辛的東西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辛、苦、甘,在穀類是屬於白色和火紅之類。

 

太陰濕土在泉,燥毒之物不生,凡鹹味及氣熱的東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甘和鹹,在穀類是屬於土黃和黑色之類;

太陰在泉,是土居地位,所以其氣化淳厚,足以制水,故鹹味得以內守,其氣專精而能生金,故辛味也得以生化,而於濕土同治。

 

所以說:因司在天泉之氣不及而病不足的,用補法當順其氣,因太過而病有餘的,治療時當逆其氣,根據其寒熱盛衰進行調治。

 

【原文】

故曰:補上下者從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熱盛衰而調之。故曰:上取下取,內取外取,以求其過。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此之謂也。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詳解】

所以說:從上、下、內、外取治,總要探求致病的原因。

凡體強能耐受毒藥的就給以性味厚的藥物,凡體弱不能耐受毒藥的就給以性味薄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

若病氣有相反的,如病在上,治其下;病在下的,治其上;病在中的,治其四旁。

治熱病用寒藥,而用溫服法;

治寒病用熱藥,而用凉服法;

治溫病用凉藥,而用冷服法;

治清冷的病用溫藥,而用熱服的方法。

故用消發通積滯,用削法攻堅積,用吐法治上部之實,補法治虛症瀉法治實症,凡久病新病都可根據這些原則進行治療。

 

【原文】

帝曰:病在中,而不實不堅,且聚且散,奈何。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無積者求其藏,虛則補之,藥以袪之,食以隨之,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帝曰:有毒無毒,服有約乎。

歧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無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盡,行復如法,必先歲氣,無伐天和,無盛盛,無虛虛,而遺人天殃,無致邪,無失正,絕人長命。

 

【詳解】

黃帝道:若病在內,不實也不堅硬,有時聚而有形,有時散而無形,那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您問的真仔細!這種病如果沒有積滯的,應當從內臟方面去探求,虛的用補法,有邪的可先用藥驅其邪,然後以飲食調養之,或用水漬法調和其內外,便可使病痊癒。

 

黃帝道:有毒藥和無毒藥,服用時有一定的規則嗎?

岐伯說:病有新有久,處方有大有小,藥物有毒無毒,服用時當然有一定的規則。凡用大毒之藥,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藥,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藥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沒有毒之藥,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可再服。以後就用穀類、肉類、果類、蔬菜等飲食調養,使邪去正複而病痊癒,不要用藥過度,以免傷其正氣。如果邪氣未盡,再用藥時仍如上法。必須首先知道該年的氣候情況,不可違反天人相應的規律。不要實證用補使其重實,不要虛症誤下使其重虛,而造成使人天折生命的災害。不要誤補而使邪氣更盛,不要誤泄而損傷人體正氣,斷送了人的性命!

 

【原文】

帝曰:其久病者,有氣從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歧伯曰:昭乎哉聖人之問也。化不可代,時不可違。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迺彰,生氣以長,命曰聖王。故大要曰: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復,此之謂也。

 

帝曰:善。

 

【詳解】

黃帝道;有久病的人,氣機雖已調順而身體不得康復,病雖去而形體依然瘦弱,應當怎樣處理呢?

岐伯說:您所問的真精細啊!要知道天地之氣化,是不可用人力來代行的,四時運行的規律,是不可以違反的。若經絡已經暢通,血氣已經和順,要恢復正氣的不足,使與平常人一樣,必須注意保養,協調陰陽,耐心等待天時,謹慎守護真氣,不使有所消耗,它的形體就可以壯實,生氣就可以長養,這就是聖王的法度。所以《大要》上說:不要以人力來代替天地之氣化,不要違反四時的運行規律,必須善於調養,協調陰陽,等待真氣的恢復。就是這個意思。黃帝道:講得很對。

 

A25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詳解】>
   經筋代名詞 發表在 痞客邦 PIXNET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